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Tokyo Sky Tree (新東京鐵塔)

日本東京地標除了東京鐵塔 , 彩虹大橋外 , 未來Tokyo Sky Tree (東京天空樹)即將成為日本新的地標 , 正式命名為新東京鐵塔 , 是日本目前正在興建之電波塔 . 東京天空樹的建造目的 , 是為了降低東京市中心內高樓林立而造成的電波傳輸障礙 , 需要建立一座高度達600公尺等級的高塔取代東京鐵塔作為地面數位電視的電波發射站 , 預定建設的高度為610公尺(台北101大樓為508公尺) , 興建完成後將會超越加拿大多倫多的西恩塔 , 然而新東京鐵塔的最終高度已先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塔818公尺所超越 . 雖然如此仍舊是世界最高的鐵塔 !
新東京鐵塔預定建於東京都墨田區 , 並於2008年7月開始興建 , 預計在2011年中竣工 , 完工後估計每年可以為日本東京地區帶來約480億日圓的經濟效益 ! 我們台北是不是也建造一座地標的鐵塔呢 ? 我想答案是應該不太可能 , 原因是台北屬於盆地型都市 , 四周環繞著山群 , 電波發射站設置在山上就行了 ! 只是台北的新地標何時會再出現呢 ?
東京鐵塔 (Tokyo Tower) 也是觀光客必訪的名景點東京鐵塔高度凌駕法國艾菲爾鐵塔 , 五十年來造訪過的遊客已超過一億五千七百萬人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東京 - 隅田川(すみだがわ)

每一個城市發展都有一條美麗河川貫穿,例如法國巴黎塞納河(River Seine)、英國倫敦泰晤士河(River Thames) 、澳洲布里斯本布里斯本河(River Brisbame),東京的隅田川(すみだがわ)。而一個城市最為繁榮的地方總是水岸及河邊,聯繫河川兩岸的橋樑造型在水岸城市發展中格外重要。東京隅田川上的橋樑所採用的橋體種類相當多元,也相當程度的表現了東京的都市變化,使得隅田川有「橋樑博物館」之稱號。當然此次東京考察之行不能錯過「橋樑博物館」的隅田川,前往東京著名觀光地淺草(Asakusa),搭乘觀光遊艇沿東京隅田川下行,一直到日之出(Hinode)棧橋及台場(Taiba)海濱公園,沿線可看到許多日本的各式各樣橋樑,包括拱橋、各型斜張橋、吊橋及傳統橋樑等。日本橋樑工程讓橋樑除具交通功能外,亦可成為觀光休憩景點之具體作法,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實值得我們學習與效尤。沿線各橋名稱包括吾妻橋、駒形橋、厩橋、藏前橋、JR總武線橋、兩國橋、新大橋、清洲橋、隅田川大橋、中央大橋、佃大橋、永代橋、勝鬨橋、灣岸高架橋、彩虹大橋及京浜大橋等。
臺北市過去100年的發展過程也是從西側的淡水河開始,逐漸地向東側開發,臺北市豐富的河域資源,具備水岸城市的優質潛力。因此臺北市把「重新活化水岸周邊區域--特別是淡水河系」列為首要推動的政策,目標是打造一個兼顧經濟、環境及社會永續發展的生態都市。希望把臺北市的水岸改造為景觀優美、生態永續及親水生活的新社區環境。因此具吸引力淡水河岸景觀,應加強橋樑及河岸夜間照明及推動河岸地區都市更新,東京隅田川經驗實值得我們學習與效尤。
中央大橋(鑽石型斜張橋)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東京彩虹大橋(レインボーブリッジ)

名橋與名城如同中國之古寺與名山 , 能夠互相輝映並可轉變為城市的靈魂及意象的特徵 , 特別的是這些大都市往往有一條或數條重要的河流或港灣醞育著城市發展 , 需要藉著橋樑的存在來拓展城市的版圖 ! 許多國家都有地標型的橋樑 , 例如澳洲雪梨港灣大橋(Harbour Bridge) ,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大橋(London Bridge) ,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 , 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 .
日本地標除了東京塔以外 , 位於東京灣的彩虹大橋也是來到日本東京地區應該來看的景點 ! 彩虹大橋是橫跨東京灣的懸式結構 , 橋全長798公尺 , 橋樑最大跨徑570公尺 , 橋樑分為上下兩層 , 上層為首都高速道路11號台場線 , 下層的中央部份為新交通百合鷗號(ゆりかもめ)的路軌 , 兩座支撐的橋塔採用白色設計 , 讓彩虹大橋與附近的景色和諧共融 , 因此不論是白天或夜晚都吸引不少遊客 , 另外橋樑夜間照明是利用白天吸收太陽能作為能源 , 在晚上點綴彩虹橋 , 十分環保 !觀賞彩虹大橋我個人認為最佳地點應該為臨海副都心台場了 , 建議大概傍晚的時候從淺草坐船下去 , 到了下午四五點的時候會看到從東京跨到台場的有名的彩虹大橋 , 或是到台場海濱公園 , 從這個公園可以遠眺對岸繁榮的東京和雄偉的彩虹大橋 . 日劇「戀愛新世紀」就是在台場海濱公園拍攝彩虹大橋 .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隔震建築

這次去日本參訪相關工程技術 , 讓我十分驚訝的是日本隔震建築發展已經超過5000棟以上 , 自從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迅速發展隔震建築 , 現在日本興建中的建築幾乎已列為標準設備 . 同樣位於太平洋及歐亞大陸板塊交界的台灣 , 每年飽受地震威脅 , 在921地震中房子全倒9909棟 , 造成台灣嚴重的傷害 , 然而台灣隔震建築的發展似乎還在起步階段 !
什麼是隔震建築呢 ? 簡單說在日本叫免震構造 , 它的原理是利用阻尼器(就是上方圖示圓筒型隔震墊)拉長建築物振動周期 , 以降低地震力對建築物的衝擊 , 而地震能量由隔震器來吸收 , 降低建築物搖動速度 , 減低地震造成結構的傷害 . 台灣建築所謂豪宅都強調所用的建材 , 公共空間 , 健身房 , 游泳池等設備 , 然而我個人認為要能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才能稱為真正豪宅 !